[中宏网]肖超伟: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里的民生与未来
发布时间:2025-07-22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这场聚焦城市发展的重要会议,不仅为未来城市建设定下了基调,更与亿万市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色情电影-免费下载色情电影 研究员、城市更新研究中心副主任肖超伟,从各界广泛关注的城市变化、住房、就业、生活便利等角度,对会议内容进行了深入解读,让我们一起看看城市未来会朝着哪些方向发展。
城镇化“换挡”:从“外延扩张”到“内涵提质”
会议明确指出,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逻辑正从“大规模盖新楼、拓新区”的增量扩张,转向“把现有空间用好、改优”的存量提质增效。这一变化,意味着我们的城市将从“拼命长大”转向“精心打理”,每个人的生活空间都可能迎来实实在在的改善。
肖超伟解释说,这种转型不是简单的建设节奏放缓,而是发展理念的根本转变。“过去城市发展像‘摊大饼’,不断向外扩展,虽然建起了很多新城区,但也出现了配套跟不上、职住分离远、资源浪费等问题。现在要像‘绣花’一样精细,把现有空间盘活、用好。”
在规划布局上,未来城市会更注重“内外兼修”。比如,老城区不会再盲目拆建,而是通过“微更新”修复老厂房、旧街巷,植入便民超市、社区食堂、口袋公园等设施,让老居民住得更方便;新城区则会严格控制开发节奏,确保学校、医院、公交站等配套与住宅同步建设,避免出现“睡城”“空城”。同时,城市会更重视生态保护,沿着河流、铁路、高压线等建设连贯的生态廊道,让市民出门见绿、推窗见景,比如北京的奥森公园、上海的黄浦江滨江步道,未来这样的生态空间会越来越多。
在产业结构上,城市会更强调“量体裁衣”。不再追求“什么火就上什么”,而是围绕本地优势产业做精做深。比如,深圳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发展半导体、人工智能;苏州凭借制造业优势培育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就连一些中小城市,也会聚焦设计、食品等特色产业,通过技术升级、品牌打造提升竞争力。肖超伟举例说:“过去有些地方为了招商引资,盲目建工业园,结果厂房空置、资源浪费。现在存量提质,就是要把这些闲置厂房改造成众创空间、直播基地,或者引入研发中心,让‘死空间’变成‘活资产’。”
在公共服务上,“精准适配”将成为关键词。针对老龄化,社区会增加老年活动室、日间照料中心,推广“物业+养老”服务;针对婴幼儿照护,会鼓励幼儿园开设托班,支持企业、园区办托育点;针对新市民、青年人,会加快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租房难、租房贵”问题,同时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集团化办学,让随迁子女也能上好学校。“公共服务不再是‘撒胡椒面’,而是哪里缺补哪里,谁需要帮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肖超伟说。
“五个转变”落地:办事更顺、用地更省、人才更稳
会议提出的“五个转变”——更加注重以人为本、集约高效、特色发展、治理投入、统筹协调,听起来有点抽象,但其实每一条都关系到城市的“软实力”,关系到企业办事、群众生活的便利度。肖超伟认为,这“五个转变”的核心,就是让城市治理从“各自为政”变成“协同高效”,从“重管理”变成“重服务”。
办事流程会更“省心”。过去企业盖厂房、开店铺,需要向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土地管理部门、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可能涉及的环保、消防等其他相关部门申请审批,需要提交一堆材料,往往耗时费力。现在“五个转变”要求打破部门壁垒,通过“一网通办”“一窗受理”简化流程。比如,浙江推行的“最多跑一次”,企业在网上提交材料后,相关部门在线审核、并联审批,有些项目甚至能实现“当天申请、当天拿证”。对老百姓来说,补办身份证、申请公积金、过户房产等事项,也会越来越方便,很多业务在家用手机就能办理。
土地利用会更“精明”。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五个转变”要求从“大手大脚”变成“精打细算”。比如,部分地块推行“混合用地”,楼下开超市、楼上建公寓,写字楼里嵌入咖啡馆、健身房,让土地“立体利用”。上海的新天地、成都的宽窄巷子,就是通过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历史建筑,又实现了商业价值。针对老旧小区,会允许通过“加建电梯”“屋顶光伏”“地下停车库”等方式挖潜空间,比如北京西城区对老旧小区进行“适老化改造”时,就通过适当增加容积率,在小区里新建了养老驿站和社区服务中心,既改善了环境,又没占用额外土地。
人才政策会更“留根”。过去有些城市为了抢人才,只靠人才补贴,结果人才来了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最终还是会走。现在“五个转变”强调“筑巢引凤”,不仅要给人才“安家费”,更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比如,杭州为数字经济人才提供创业孵化基地、风投资金对接;武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就业见习岗”,帮助他们积累经验;西安则通过建设“硬科技”产业园,让科研人员的专利能快速转化成产品。肖超伟说:“人才最看重的是发展机会,城市只要有好产业、好生态、好生活,人才自然会来。”
住房与老城:住有所居、留住记忆
住房问题是城市发展的“头等大事”,会议提到的“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和“稳步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住有所居”和“住有宜居”。肖超伟从政策导向和实际案例出发,解读了未来住房市场和老城更新的新变化。
房地产市场会更“稳”。新模式的核心是告别“高房价、高杠杆、高周转”的老路,转向“租购并举、保障多元、品质提升”。在供给端,城市会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包括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共有产权房,让低收入群体、新市民“住得起”;在市场端,会规范房企开发行为,要求房子不仅要“盖起来”,更要“盖得好”,比如提高隔音效果、优化户型设计、完善社区配套,让住房回归“居住属性”。肖超伟举例说:“现在有些地方试点‘现房销售’,买房人可以看到实景、摸到质量,不用担心‘烂尾楼’;还有的房企开始做‘全生命周期住宅’,预留老人扶手、儿童安全插座的安装条件,房子能跟着家庭需求‘成长’。”
在制度层面,土地、金融、税收等政策会更“配套”。“比如,土地供应会向租赁住房倾斜,房企拿地时要配建一定比例的保障房;房贷利率会根据市场变化动态调整,支持合理住房需求;推动好房子、好小区建设,要让居民‘住得舒服’,市场会更理性、更健康。”肖超伟说。
老城更新会更“暖”。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既要改善居住条件,又要留住城市记忆。比如,广州的永庆坊,把破旧的骑楼修复后,引入粤剧体验馆、非遗手作店,既让老居民回迁,又成了网红打卡地;重庆的山城步道,沿着老城墙修建观景平台、便民设施,让市民在爬坡上坎中感受山城特色。
改造中,“居民说了算”会成为常态。社区会通过居民议事会、线上投票等方式,征求大家对改造方案的意见:要不要加装电梯?停车位怎么规划?老人活动中心放哪里?这些问题不再是“政府拍板”,而是“大家商量着来”。在成本控制上,会采取“政府补一点、企业投一点、居民出一点”的方式,比如政府补贴外墙修缮、管网改造,居民承担自家内部装修,企业投资建设商业配套,既减轻各方负担,又让改造可持续。此外,各地也出现了“自拆自建”或“原拆原建”的案例,但是未来推开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政策和指导意见。肖超伟特别强调:“老城更新不是‘赶人走’,而是‘让人留’,通过改善环境、传承文化,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让居民有归属感。”
创新城市:让点子变成金子
城市的竞争力,最终要靠创新。会议提出“培育创新生态,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就是要让城市成为“创新沃土”,让好点子、好技术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肖超伟认为,创新生态的关键不是“堆资源”,而是“建机制”,让高校、企业、政府“拧成一股绳”。
产学研合作会更“深”。过去,高校实验室的成果常常“躺在论文里”,企业需要的技术又“找不到源头”,现在这种“两张皮”现象会逐步改变。城市会搭建“中试基地”“成果转化中心”,比如深圳的清华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合肥的中科大先研院,让教授带着学生在基地搞研发,企业派工程师参与合作,技术成熟后直接在企业量产。肖超伟举例说:“合肥之所以能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领域崛起,就是因为中科大、合工大的科研团队和本地企业深度绑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无缝衔接’。”
政策上,会给科研人员“松绑”,比如推动科研人员在科研技术成果转化中获得收益;会给企业“减负”,对研发投入给予税收优惠,支持企业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创新不能只靠政府推动,更要靠市场拉动,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角’。”肖超伟说。
创新服务会更“全”。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引才难”的问题,城市会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链”。在初创期,有天使投资、创业补贴帮企业“活下去”;在成长期,有银行贷款、产业基金支持企业扩大规模;在成熟期,有科创板、创业板等资本市场助力企业上市。同时,城市会建设“创新社区”,把研发机构、企业、公寓、商业配套放在一起,比如北京的中关村科学城、杭州的未来科技城,让科研人员走路就能上班、下楼就能交流,形成“创新生态圈”。
“创新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全城人的事。”肖超伟认为,未来城市会更注重培养“创新文化”,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科普展、开放日等活动,让市民了解创新、参与创新,比如深圳的“双创周”、上海的“全球创新创业者周”,让创新成为城市的“DNA”。
智慧城市:既聪明又暖心
“智慧城市”听起来很高大上,但核心是“便民利民”。会议强调“创新城市治理,用好市民服务热线”,就是要让技术进步真正惠及每个人,既保障安全,又缩小差距。肖超伟从技术、管理、服务三个层面,解读了智慧城市的“温度”与“尺度”。
数据安全会更“牢”。智慧城市离不开数据,但数据不能“裸奔”。城市会建立“数据保险箱”,对个人信息、企业数据进行加密保护,比如刷脸支付时,系统只提取面部特征,不存储完整照片;同时,会明确“谁收集谁负责”,比如电商平台、打车软件如果泄露用户信息,会面临重罚。肖超伟提醒:“智慧城市不是‘监控城市’,技术应用必须守住‘隐私红线’,让市民用得放心。”
服务覆盖面会更“广”。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用不好智能手机”的问题,城市会保留“线下通道”,比如医院设人工挂号窗口、银行保留存折业务、社区有志愿者帮老人代缴水电费。同时,会对数字化服务进行“适老化改造”,比如把手机APP字体放大、语音提示简化,让老年人一看就懂、一学就会。北京的“一键呼”、上海的“助老食堂线上订餐”,就是很好的尝试,既用了技术,又照顾了特殊群体。
市民服务热线会更“灵”。12345等热线不再只是“转接器”,而是“指挥棒”,通过大数据分析市民反映的问题,比如哪个区域投诉“垃圾清运慢”多,就增派保洁资源;哪个路段“堵车”投诉集中,就优化交通信号。热线办理会更注重“实效”,要求部门不仅要“接诉”,更要“解决”,还要“举一反三”,从根本上改进工作。“市民热线是城市的‘听诊器’,能及时发现城市治理的‘痛点’,让城市越来越‘懂事’。”肖超伟说。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发展的每一步,都应朝着“让人民生活更美好”的目标迈进。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勾勒的蓝图,说到底是为了让我们的城市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让每个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能感受到幸福与温暖。正如肖超伟所说:“未来的城市,不会是千篇一律的‘钢筋水泥森林’,而是各具特色、充满活力的‘家园’,在这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和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