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学会]赵忠: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宏观视角
发布时间:2025-08-28人工智能对就业存在三个维度的影响,既带来岗位创造与效率提升的机遇,也有引发替代效应与收入分配不均的挑战。人工智能的发展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了要素组织方式,对技能和人力资本造成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推动了以网络为特征的规模经济和正反馈效应,也因技术进步并非总是中性的而导致岗位或收入分配的极化。人工智能在服务业的应用潜力巨大,不仅能提高服务匹配效率,还可能满足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未来人工智能发展受到数据和市场容量的制约以及社会问题的约束。政府应在制度层面积极干预,构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保障、劳动保护与收入分配机制,以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公平的平衡。
关于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在宏观层面,包括国际劳工组织在内的许多国际组织都开展了相关研究,但总体来看,目前尚不清楚其对就业的影响最终的发展方向究竟是以替代为主还是以创造为主。在微观层面,也已有不少学者在开展具体的研究。我从一个更宏观视角谈一些初步看法,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三个维度
一是工作岗位。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工作岗位的变化上。我们需要关注,人工智能到底创造了多少新岗位,又摧毁了多少旧岗位。在这一过程中,劳动者和企业在技能供给与需求上是否匹配,人工智能如何赋能劳动力市场,又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二是工资水平。工资水平也是衡量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的重要维度之一。劳动者的工资是否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引入而提高,这取决于劳动生产率的变化。技术进步有可能将一部分劳动者挤到低效率、低劳动生产率的部门,反而导致整体劳动生产率下降。此外,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是否能够转化为工资增长,还取决于劳动者是否具备获得工资增长的议价能力。
三是收入分配。这不仅包括资本与劳动之间的要素报酬分配,也涉及不同群体之间、不同区域之间的收入差距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可能对收入分配结构带来新的影响,这是我们需要特别关注的方面。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四个特点
人工智能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已被广泛认可,这些特点对就业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一是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改变了要素的组织方式。例如,平台经济的兴起使更多劳动者能够参与社会经济活动,使劳动者的劳动禀赋有更多可能转化为劳动收入,从而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这种组织方式的改变也导致有组织的劳动群体逐渐被分散式的灵活就业形式所取代。在这种模式下,劳动者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的议价能力大大降低,在初次分配中的份额也相应减少。
二是对技术进步和人力资本产生替代或互补效应。技术进步对体力和脑力岗位产生影响。过去的技术进步主要替代了体力劳动岗位,而现在的人工智能也开始影响脑力劳动岗位,许多知识性岗位受到替代威胁。人工智能发展过程中,既包括了旧岗位的摧毁,也包括了新岗位的创造,这在服务业特别明显。
三是协同推动了以网络为特征的规模经济和正反馈效应。一个具体表现是,不论是公司还是个体,通过人工智能赋能都可以成为所谓的“超级个体”或“超级企业”。所谓“超级”,从正面意义上讲,意味着这些个体或企业可以变得非常强大;但从负面角度看,这也可能导致市场垄断现象,破坏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进而对收入分配产生不利影响。
四是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导致岗位或收入分配的极化。这种非中性的技术进步在各个维度都可能发生,不仅在国家层面存在,在地区、行业、企业和个人层面也同样存在,并且会对收入分配产生直接影响。举例而言,在国家层面,中国和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处于领跑地位,而其他国家则可能依赖于中美提供的技术支持,这使得它们在全球分配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人工智能影响就业的五个方面
一是成本。成本包括组织形态和交易成本的变化。无论技术如何进步,无论人工智能经历了多少次迭代,它仍然遵循基本的经济学规律。对于劳动者而言,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灵活用工新就业形态的兴起。正规就业的占比在下降,而灵活就业规模越来越大。过去,在正规就业和机器大生产模式下,员工与企业之间维持着较为稳定的劳动关系。企业通常雇用一定规模的员工,这种安排既是员工与雇主长期博弈的结果,也是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时,为了保持生产能力、实现利润最大化所采取的一种组织方式。
然而,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发展,企业是否仍有必要维持一支稳定的职工队伍,这一问题的答案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是在服务业还是制造业,用工灵活化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且不可避免。劳动要素如何组织进入生产过程,这种组织形式和交易成本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推动新就业形态和灵活用工比例上升的重要力量。
二是劳动力替代。这涉及人工智能与劳动者之间的相对要素价格如何变化,也取决于在生产过程中采用什么样的技术路径。我们需要判断和选择:人工智能技术是作为人类能力的延伸,还是作为人类能力的替代。这是一个战略性选择。
此外,既然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了生产过程并带来了收益,那么这些收益如何通过税收或其他调节机制,与劳动者的收入实现价格上的对齐。换言之,目前大多数劳动者的收入都需要缴纳所得税,而对于技术带来的收益,是否应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来加以调节?在数字经济体系中,构建一个公平合理的制度环境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技术与劳动力之间的分配平衡,也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公平与稳定。
三是就业创造。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不仅体现为替代效应,还包括新就业机会的创造。这种创造更多地来源于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规律——对劳动力的需求是经济活动的派生需求。无论企业是选择部署人工智能技术还是引入劳动力参与生产过程,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提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市场需求,从而实现收入增长和利润最大化。从这个角度出发,人工智能究竟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是像制作咖啡的机器人那样的简单自动化,还是能够满足更高层次的需求?我们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
第一层面是从社会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变化的历史趋势来看,消费需求会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发生改变:最初主要集中于第一产业(如粮食等基础生活资料),随后转向第二产业(如工业品),最终进入以第三产业为主的服务消费阶段。从家庭消费支出结构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收入增加,食品支出占比下降,服务类支出占比则不断上升,成为消费支出的主体。在这一发展趋势下,人工智能可能有助于解决长期以来困扰经济学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难以显著提升的问题。
从国家来看,当前平台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服务行业。通过技术手段和平台化运作,个性化的服务供给与需求得以更高效地匹配,同时也使原本多样化的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标准化,且服务质量有保障。因此,在笔者看来,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之一就是服务业。未来人工智能创造就业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在服务业的落地情况。
服务业并不仅限于日常生活服务,还可能涵盖更高层次的需求,所以第二个层面是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人工智能或许可以在精神层面、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提供更多个性化的应用场景和专业服务。经济发展越快,收入水平越高,服务消费的占比就越高。
四是收入分配。目前基本达成共识的一点是,如果仅依赖人工智能自身发展所产生的涓流效应,很难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反而可能导致收入极化,进而演变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必须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
与收入分配密切相关的是劳动者技能。在未来,个人借助人工智能开展工作,越来越需要具备企业家精神。换句话说,当人工智能作为一个智能体存在时,个人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这些智能资源,并依据自身的理解、判断以及对市场的把握,去创造更多价值,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五是劳动治理。在人工智能发展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可能会选择借助人工智能来实现就业,因此个体识别和应对风险的能力变得尤为重要。这种能力不仅来自于个人层面的准备,也有赖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
当前灵活就业已经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这是企业在技术进步条件下所采取的一种模式,同时也是很多劳动者为了追求更高自由度所做出的选择。面对这一现实,我们不是要回到过去那种以正规就业为主的模式,而是要在制度体系上进行重构,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社会保障机制、劳动保护机制以及收入分配机制。
此外,在人工智能主导的时代,很多技术、数据、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集中化的垄断特征,这对个体户和中小微企业的发展构成了挑战。如何构建一个能够让这些群体广泛参与和可及的技术与数字要素平台,并通过制度安排加以保障,也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
人工智能的边界
目前,人工智能所能发展到的程度还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数据。无论是机器学习还是大语言模型,归根结底都依赖语料和数据的支持。已有研究指出,当前可用的公开数据几乎已经被充分挖掘,如果现有数据资源耗尽,是否可以通过重新提炼、优化已有的数据来延续其使用价值,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同时,公域数据基本被用尽,而私域数据大多掌握在政府和大型企业手中,这也限制了人工智能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二是市场容量。市场容量也是一个关键制约因素。人工智能技术能否真正推动经济增长,最终还是要看它能否创造出被市场接受的产品和服务。如果没有实际需求支撑,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突破,那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三是社会约束。社会约束同样不可忽视。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核心问题就变成收益如何合理分配。如果社会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将难以持续。因此,必须从制度层面入手,提前布局,才能更好地引导人工智能朝着有利于全社会的方向发展。
(作者赵忠系色情电影-免费下载色情电影 研究员、劳动人事色情电影院长,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